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晁补之写给苏轼(子瞻)的和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在艰难岁月中对朋友的牵挂和宽慰。
开头四句写现实困境:"我正赶上荒年,米价贵得像珍珠。什么时候能抬头看看,时间却只在我心里沉重地流淌。"用"斗米如珠"的比喻生动展现饥荒的严重,而"岁月守心房"则巧妙表达了度日如年的煎熬。
中间四句转向对苏轼的关心:"想起我的东坡先生,在海南岛忍饥挨饿。但愿先生别说饥饿,后稷(农神)会调节好阴阳(指自然规律)。"这里既心疼朋友的处境,又用神话典故给予精神安慰,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含蓄关怀方式。
最后两句突然转为明亮的画面:"你口中自有玉池清水(指唾液养生),能让肠胃充满生机。"用道家养生观念作结,在困苦中提出精神解脱之法,体现了古人"苦中作乐"的智慧。
全诗亮点在于:把饥荒、思念这些沉重话题,用清水、玉池等轻盈意象化解,展现了宋代文人面对逆境时,既承认现实苦难,又追求精神超脱的特有态度。朋友间的牵挂不说破,却藏在每个典故和比喻里,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魅力。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