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中秋夜景,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出诗人与友人共赏明月、吟诗抒怀的闲适心境。
前两句写夜深月高的景象:月亮升到高空,更漏声(古代计时器)显得缓慢,仿佛时间被拉长;桂花香气渐渐消散,暗示秋意已深。这里用"天香""桂花"暗指中秋时节的典型气息,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三四句用金银对比展现月光与星河:月光如水晶般透亮,带着风露的清爽;银河波涛翻涌般的云浪,仿佛能摇动天上的星旗(古人认为星星排列如旗帜)。这两句通过"飘""动"两个动词,让静止的夜空有了流动的美感。
五六句转向人间声响:满林的蟋蟀鸣叫打湿了罗袖(暗示有人静立聆听已久),远处军营(骆驼千帐指代边塞)传来悲凉的笛声。这里"湿"字用得巧妙,既可能是夜露沾衣,也可能是忧伤情绪的外化。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柴门前月光如白绢铺地,诗人欣喜地与沈休文(沈掾)一起赋诗。在清冷的秋夜中,知己相伴吟诗的温暖冲淡了前文淡淡的哀愁,展现出文人雅士的中秋情趣。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高空明月拉到银河星云,再降到蟋蟀鸣叫的树林,最后定格在柴门对吟的诗人身上。通过"月-星-虫-人"的视角转换,把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传递出中秋夜特有的静谧与诗意。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