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逝去的爱人曼殊而作,情感真挚动人。
首句"优钵从来不染尘"用佛教中的优钵罗花(一种圣洁的莲花)比喻爱人,说她生前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般纯洁无瑕。第二句"无端号作断肠春"突然转折,说这样美好的人却无缘无故地离开了,让春天都变成了令人心碎的季节。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念。"凭谁地下三弹指"是问谁能到地下去弹指传信(佛教中弹指表示极短时间),"唤起迦文座畔人"是希望能唤醒在佛祖座旁的爱人。这里用佛教意象,既暗示爱人已登极乐,又表达作者渴望与爱人重逢的心情。
全诗通过佛教意象的运用,将失去爱人的痛苦与对超脱生死的渴望融为一体,既表现了深切的哀思,又透露出一种看破红尘的禅意。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宗教哲思相结合的手法,让悼亡诗显得既深情又不失超脱。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