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心友李应之判县

妙岁麟经得兴微,名成四十壮心违。
半生于德归六驷,一节夷清在首薇。
古礼事亲轮月晓,新诗易箦片云飞。
九京他日如堪作,见说非公谁与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李应之的作品,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佩。全诗情感真挚,通过几个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逝者的品德和作者的不舍。

首联写李应之年少时便精通《春秋》("麟经"代指),志向远大,但人到四十岁却壮志未酬,暗示他英年早逝的遗憾。"壮心违"三字透露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颔联用两个典故赞美逝者的品德:前句说李应之像春秋时的孟献子一样节俭("六驷"指四马拉的车,这里说他把半数财产都用在德行上);后句将他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坚守节操("首薇"指伯夷采薇而食)。

颈联转入具体回忆:前句写李应之侍奉父母恪守古礼,就像清晨的月亮般清明;后句写他临终前("易箦"指更换床席,代指临终)仍不忘作诗,诗句如片云般飘逸。这两句通过日常细节,让一个孝子、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尾联直抒胸臆:作者说将来若能在九泉之下相见("九京"指墓地),除了李应之,自己还能与谁为伴呢?这个反问既表达了对知己的珍视,也暗含"世上再无如此知音"的孤独感。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朋友间的家常话,通过读书、持家、侍亲、作诗等生活片段,塑造出一个有学问、重孝道、淡泊名利的文人形象。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处那种"失去你,我连黄泉路上都无人可同行"的痛彻心扉,让读者感受到真挚友谊超越生死的分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