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中赏月的宁静夜晚,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天气变化:风起时云雾遮天,风停后夜空清朗。这种自然变化为后面的赏月场景做了铺垫。
中间两句生动地写出月光:遥远的月光仿佛有生命一般,明亮地穿透房屋。这里用"炯炯"形容月光,赋予月光一种专注凝视的质感,让月光有了人的情感。
最后两句写人情之美:好朋友一起在月下漫步徘徊,虽然身处深山却不觉孤独。诗人通过"良友共徘徊"这个温馨画面,表达了友情可以驱散孤独的感悟。
全诗妙在把自然景象(风云变幻、月光)与人的活动(好友相伴)自然融合,用简练的语言传递出"良友在侧,深山不孤"的生活哲理。月亮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成为了连接友谊的纽带。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