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泊舟青山下

名山不我拒,一再逢诸涂。
中隔千里道,相见仍如初。
伊昔登绝巘,欲揽江天图。
丰堂冠山筑,支羽群灵趋。
下盼吴楚交,云脚垂模糊。
危楼一信宿,往境不可摹。
咋来五两轻,吹送兹山隅。
停桨岸莎积,系缆崖石枯。
有径不能上,伫望延须臾。
风日既喧美,云木交清疏。
文人六朝后,彩笔流其腴。
江山阔远间,古意相与俱。
涉境异今昔,会理亦迥殊。
焉得携谢守,永卜山中居。

现代解析

这首诗《重泊舟青山下》描绘了诗人再次来到青山下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自然与人的和谐
诗人说青山从不拒绝他,即使相隔千里,重逢时依然亲切如初。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默契,山仿佛是老朋友,每次相见都让人感到温暖。

2. 登高望远的豪情
诗人回忆曾经登上山顶,想要一览江天的壮丽景色。山顶的殿堂巍峨,仿佛群仙汇聚,俯瞰吴楚大地,云雾缭绕,景色朦胧而震撼。但这样的美景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只能短暂停留后离开。

3. 重游的感慨
这次乘着轻舟再次来到山脚,却因路径不通无法上山,只能驻足远望。风光明媚,云彩与树木相映成趣,让人心旷神怡。诗人感叹,六朝以后的文人用华丽的笔墨描绘山水,而这片江山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韵味。

4. 对隐居的向往
诗人觉得现在的境遇与过去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他渴望像谢灵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样,隐居山中,远离尘世,与自然为伴。

核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青山的壮美和诗人对山水的深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认为,尽管时代变迁,江山依旧,而人若能远离喧嚣,与山水相伴,便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