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甫集二李篆谱书后(杨寿彤之父令西安,殉难。)(甲寅)

斯冰去人远,遗迹搜鳞凤。
炎炎六百言,《尔雅》辞可诵。
千文集逸少,传习世已众。
孰与持兹编,考古极有用。
岂徒窥篆法,小学系尤重。
先生厉名节,死义事绝痛。
何时手自书,整暇兼飞动。
避俗意殊奇,合污宁足讽。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主要围绕一本珍贵的篆书字帖展开,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文化传承以及气节精神的崇敬。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艺术价值(前八句)
诗人开篇就说李斯(秦朝书法家)和李阳冰(唐代篆书大家)离我们很远了,但他们的书法真迹像"鳞凤"一样珍贵。特别提到李阳冰写的六百字《千字文》,文字古雅如《尔雅》(古代字典),王羲之也集写过《千字文》,但眼前这本篆书字帖更有考古价值。这里通过对比,突出这本篆谱的独特学术意义。

2. 精神传承(中间四句)
笔锋转到字帖主人杨寿彤的父亲——他不仅是书法家,更是舍生取义的忠烈之士。诗人用"整暇兼飞动"形容他的书法:既工整从容又笔势灵动,这种艺术风格与他"避俗不合污"的品格相呼应。字如其人,书法背后是铮铮铁骨。

3. 深层寓意(最后两句)
结尾点明这本字谱不仅是书法范本,更承载着"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力量。诗人说持有者用"宁足讽"(哪里需要刻意讽刺)的态度超然于世,实际上是通过赞美书法,弘扬一种坚守气节的人生姿态。

全诗巧妙地把艺术鉴赏(篆书之美)、学术研究(文字考据)和道德教化(名节教育)融为一体,用一本字谱串联起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对"字如其人"的诠释——真正的艺术永远与人格精神相互成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