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韩正伦检正挂冠感叹故交怅然久之偶成三首

驾轺老子久婆娑,坐听笙歌拥绮罗。
十里西凉忆如意,百年南国比流梭。
吞声有恨哀蒲柳,纪节无人废蓼莪。
寂寞丹心耿梅月,挑灯频问夜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老友韩正伦辞官归隐的感慨,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前两句描绘了韩正伦过去的生活场景:他曾经坐着华丽的马车(驾轺),过着悠闲自在(婆娑)的日子,享受歌舞和美酒(笙歌绮罗)。"十里西凉"和"百年南国"两句,用"如意"(古代玩物)和"织布梭子"作比喻,说这些富贵生活就像玩具一样易逝,像梭子穿行般匆匆而过。

中间两句转向深沉感慨:韩正伦像水边的柳树一样默默老去(蒲柳),带着无人知晓的遗憾;而社会上已经很少有人记得《蓼莪》这种歌颂孝道的古诗了,暗示传统美德正在消失。

最后两句最动人:在梅花和月光下,作者独自守着赤诚之心(丹心),深夜点灯不断自问"夜如何"——既是在问时间,也是在问人生该何去何从。这个反复挑灯的动作,生动表现了作者辗转难眠、忧思难忘的状态。

全诗用富贵与寂寞的对比,热闹与孤独的转换,写出了人生荣华易逝、知己难寻的永恒主题。最打动人心的,是最后那个在月光下独自点灯、不断自问的画面,让每个现代人都能联想到自己深夜独处时的沉思时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