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山中的生活画面,传递出孤独与思念交织的情感。
前两句"绝顶閒云翠微,孤琴野杖荆扉"勾勒出一幅山居图:山顶上飘着悠闲的云朵,青翠的山色若隐若现。主人公独自带着古琴和手杖,住在简陋的柴门小屋里。这里用"閒云"和"孤琴"形成巧妙对应,云是自由的,琴是孤独的,暗示着主人公既享受独处又难免寂寞的复杂心境。
后两句"惆怅同声别远,青山叙日行归"道出了心事:主人公因为知音远去而感到忧伤。"同声"指志同道合的朋友,"青山叙日"是说每天只能对着青山说话,等着太阳东升西落。这种与自然为伴的生活虽然宁静,但缺少知己的陪伴,让归隐生活也带着淡淡的愁绪。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用简练的六个字一组的形式,像水墨画一样淡淡几笔就勾勒出意境。诗中既有"閒云"、"青山"这样明亮的景物,又有"孤琴"、"惆怅"这样低沉的情绪,形成明暗对比。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身在世外桃源,心念远方知己"的矛盾心理,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山居生活的美好,也能体会到隐士内心的孤独。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