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立秋时节的夜晚聚会场景,充满了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和文人雅趣。
前两句写天气转凉、夜幕降临的景象:暑气消退,树林刚被暮色笼罩,大家举杯畅饮时,露水已悄悄凝结。通过"暑退""露滋"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夏秋交替的微妙变化。
中间四句点明聚会主题:客居他乡的诗人庆幸能在这个特殊夜晚与友人相聚,因为天上牛郎织女也在这天相会(七夕)。一片树叶被风吹落,银河像卷起的帘幕低垂天际,这两个比喻既写出初秋的自然特征,又暗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最后两句是聚会的余韵:诗人希望清凉的月色不要这么快消失,让大家能像南朝诗人谢庄那样即兴赋诗。这里用"凉月"呼应开头的"暑退",用"和诗"展现文人聚会的雅致,整首诗在美好的期待中收尾。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vlog:从天气变化写到夜宴场景,再拍到落叶银河的特写,最后记录下诗人"多玩会儿再作诗"的可爱心愿。没有华丽辞藻,却用生活化的比喻(银河像窗帘)和接地气的愿望(不想让聚会结束),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个初秋夜晚的清凉与诗意。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