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竹轩五章
增城老子,有竹万根。
根根扫云,根根成阴。(一章)
增城老子,荷锄朝行。
锄竹之墩,培竹之萌。
薪竹之枝,遥竹之琴。
七八十年,作竹主人。(二章)
增城老子,亦到西樵。
到九龙岩,蹲岩之腰。
绕岩曲腰,植竹十条。
像万竹墩,聊亦逍遥。(三章)
增城老子,亦到白沙。
白沙先生,谓多竹家。
竹以逼俗,一根则足。
况于千竹,况于万竹。(四章)
增城老子,亦到石头。
石头先生,偕之遨游。
道峰竹墩,老子则留。
谓渠家物,谓渠好逑。(五章)
根根扫云,根根成阴。(一章)
增城老子,荷锄朝行。
锄竹之墩,培竹之萌。
薪竹之枝,遥竹之琴。
七八十年,作竹主人。(二章)
增城老子,亦到西樵。
到九龙岩,蹲岩之腰。
绕岩曲腰,植竹十条。
像万竹墩,聊亦逍遥。(三章)
增城老子,亦到白沙。
白沙先生,谓多竹家。
竹以逼俗,一根则足。
况于千竹,况于万竹。(四章)
增城老子,亦到石头。
石头先生,偕之遨游。
道峰竹墩,老子则留。
谓渠家物,谓渠好逑。(五章)
现代解析
这首《万竹轩五章》用轻松幽默的口吻,描绘了一位爱竹成痴的"增城老子"形象,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全诗有五个部分,像五幅连环画:
第一章是全景镜头——老者的竹林像绿色屏障,每根竹子都高耸入云,在地上投下清凉。这里用"根根"重复强调竹子的茂密,画面感很强。
第二章是日常特写——老人每天扛着锄头照料竹林:给竹墩松土、培育新笋、修剪杂枝,甚至用竹枝做琴。最后两句最有趣:他花了七八十年时间,终于从"种竹人"升级成了"竹主人",仿佛整片竹林都认他做了主人。
第三章是外出写生——老人去西樵山游玩时,看到九龙岩光秃秃的,就蹲在岩腰种了十棵竹子。虽然比起家里的万竹微不足道,但他觉得这样临时造个小竹林也挺快活,活像个走到哪都要种竹子的"竹子旅行家"。
第四章是文人对话——拜访白沙先生时,对方说"竹子是用来隔绝俗气的,有一根就够了",这反而衬托出老人"万竹"的与众不同。两人对竹子的不同态度,就像现代人讨论"极简主义"和"收藏癖"的区别。
第五章是知己同游——在石头先生陪同下,老人看到道峰的竹墩就走不动路了,直接宣布这是"他家的东西",还称竹子是"好伴侣"。这种孩子气的占有欲和拟人化描写,让人忍俊不禁。
全诗妙在把普通农事活动写出了童话感:种竹像交朋友,旅行要带"绿色纪念品",看到竹子就忍不住"认亲"。通过老人与不同人物的互动,既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也暗含对"雅俗之辨"的思考。语言像聊天般自然,读来仿佛能看见这位哼着小曲、扛着锄头的可爱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