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传递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积极精神。
前两句用"凿壁偷光"的典故开篇:穷孩子凿穿墙壁借邻居灯光读书,没人会嘲笑他肚子空空,因为他在努力学习。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勤奋的可贵。
中间四句列举了三位历史名人:
1. "希圣通三箧"说有人熟读三箱典籍(形容学识渊博)
2. "奇儿读五车"用五车竹简形容神童阅读量惊人
3. 董仲舒放下帷帐专心求学
4. 倪宽带着经书种地(田间劳作都不忘读书)
这些例子生动展现了古人争分夺秒的学习状态。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自古以来功名都是靠布衣学子(韦布指粗布衣服,代指平民)苦读得来的,即便在昏暗的油灯下(黄卷青灯)读书也充满乐趣。这里"兴有余"三字特别精彩,把艰苦的读书生活写出了诗意。
全诗最大特点是"用典不显典",虽然句句用历史故事,但都用得自然流畅。就像我们现在说"头悬梁锥刺股"一样,即使不知道具体典故,也能明白是说刻苦学习。诗人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读书故事,鼓励人们:无论条件多艰苦,只要坚持学习,就能改变命运。这种正能量在今天依然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