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者的双重困境:在家乡为生计发愁,在外地又为温饱担忧。开篇用对比手法点明"在家愁吃、在外愁穿"的生存窘境,就像现代人说的"进退两难"。
接着用"霜风"这个意象,既写实描写深秋的寒风,又暗喻生活的压力——冷风不仅吹动白发,更在摧残着诗人的精神。"短日"二字既指冬季昼短的自然现象,也暗示人生苦短的焦虑。
诗中最动人的是"寸心"(微小但珍贵的初心)这个意象。诗人用"急水冲走寸心"的想象,表达对理想被现实冲垮的恐惧。后四句用"万山阻隔"的壮阔景象,把这种心理困境具象化——群山像凝固的巨浪,而人的赤子之心就像被永远冻结其中。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心理挣扎,通过"霜风""急水""万山"等自然意象具象呈现。漂泊者的困顿、中年人的焦虑、理想主义者的坚持,这些现代人依然能共鸣的情感,被诗人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精准捕捉。特别是"寸心"这个意象,把人在现实碾压下仍想守护的那点纯真,表现得既脆弱又坚韧。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