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春残是处绿芊眠,十里平芜尽带烟"勾勒出大场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到处都是一片浓密的绿色,平坦的原野上笼罩着薄薄的雾气。"绿芊眠"用拟人手法,把茂盛的春草比作正在打盹的绿精灵,显得特别可爱。
后两句"胡蝶欲高高不得,野花黄巳上青天"转入特写镜头:蝴蝶想飞得更高却飞不上去,而金黄的野花却已经开到了天边。这里用蝴蝶的"飞不高"反衬野花的"上青天",形成巧妙对比。诗人可能是想说,看似弱小的野花其实生命力很顽强,在春天结束时依然开得灿烂。
整首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先给个广角镜头拍整个原野,再拉近拍蝴蝶和野花的互动。诗人用简单的语言,把暮春时节那种朦胧又充满生机的感觉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能闻到青草香,看到蝴蝶在花间穿梭。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