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虫子的鸣叫来比喻底层百姓的痛苦生活,非常生动形象。
春天布谷鸟叫的时候,农民们忙着耕种;秋天纺织娘(络纬)叫的时候,妇女们该织布了。但现实是残酷的:大户人家还没开始织布,官吏就来催租了;穷苦人家想织布,却连丝线都没有。
没有布可织就意味着冬天要挨冻,交不上租税还要挨鞭子。纺织娘整夜不停地悲鸣,诗人忍不住感叹:你们这些应时而鸣的小虫子啊,为什么要这样自寻烦恼呢?
其实诗人是在借虫子说人话。虫子按时鸣叫是自然规律,就像农民按时劳作是天经地义。但残酷的现实是,农民再怎么辛勤劳动,也逃不过官吏的压榨,最终落得饥寒交迫的下场。诗人用虫子的"自苦"来反衬百姓的无奈——不是百姓不想好好生活,而是这个世道根本不给他们活路。
全诗用简单的虫鸣声,写出了封建社会"苛政猛于虎"的深刻主题,让人读来既心酸又愤怒。这种借小事物反映大问题的写法,正是古诗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