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含蓄而深情的爱情故事,用细腻的意象和婉转的语言表达了等待、思念与期盼交织的复杂情感。
前两句以“退红”“转绿回黄”比喻时光流逝,暗示女子容颜易老,却依然保留着旧日胭脂(象征对感情的坚守)。“恐后时”流露出对错过时机的担忧,传递出一种时光不待人的淡淡焦虑。
三四句写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明知自己“痴心”可能徒劳,却仍希望对方理解;听到外界风言风语(“风语”),只能独自沉默承受。这里展现了爱情中常见的患得患失与隐忍。
五六句用典故深化情感:“渡江迎桃叶”借用王献之迎接爱妾的故事,表达渴望团聚;“无心唱柳枝”则用杨柳枝的离别意象,反衬当下无心歌舞的惆怅。一迎一拒之间,思念之情更显浓烈。
最后两句将情绪推向明亮:约定在元宵灯会月圆时重逢,把爱意写成诗篇(“拓笺”指铺纸写诗)。这里“试灯”“圆月”象征团圆希望,“定情诗”则是感情归宿的承诺,全诗在期待中收尾,留下温柔余韵。
全诗魅力在于:用胭脂、桃叶等日常事物承载深情,把忐忑、忍耐、憧憬等恋爱心理刻画得真实动人。时光流逝的紧迫感与灯火月圆的浪漫形成张力,让普通人的等待显得既诗意又深刻。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