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秦陵

雄心虽盖世,竟亦弃群臣。
役重倾天下,时危启圣人。
石麟空举首,银海罢流春。
陇阙今无复,应深行路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秦始皇陵为切入点,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历史兴衰的深刻哲理。

开头两句直指秦始皇的矛盾人生:他统一六国的雄心的确空前绝后,但最终也难逃一死,抛下臣子独自长眠。这里用"竟亦"二字,透露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中间四句揭示了秦朝灭亡的根源。过度征发劳役修建陵墓耗尽了国力,"倾天下"三个字形象说明劳民伤财的程度。而"时危启圣人"则暗示严酷统治反而催生了反抗的火种,这里的"圣人"可能暗指后来推翻暴政的刘邦。

五六句通过陵墓前的石雕细节传递沧桑感:石麒麟徒然昂首却无人问津,墓中灌注水银象征的江河也不再流动。这些静止的景物与秦始皇生前追求的永恒形成残酷对比。

结尾两句最耐人寻味:昔日巍峨的宫阙早已消失,如今只剩路上飞扬的尘土。诗人似乎在提醒我们:无论多么宏伟的功业,最终都会化作历史的尘埃,唯有前车之鉴值得后人深思。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带我们站在秦陵前,看着那些残破的遗迹,自然而然地思考权力、生命与历史的关系。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让读者在沧桑景象中感受到深刻的哲理。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