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录六) 其四
往年在南都,閒閒主文衡。
九日登吹台,追随尽名卿。
酒酣公赋诗,挥洒笔不停。
蛟龙起庭户,破壁春雷轰。
堂堂髯御史,痛饮益精明。
亦有李与王,玉树含秋清。
我时最后来,四座颇为倾。
今朝念存没,壮心徒自惊。
九日登吹台,追随尽名卿。
酒酣公赋诗,挥洒笔不停。
蛟龙起庭户,破壁春雷轰。
堂堂髯御史,痛饮益精明。
亦有李与王,玉树含秋清。
我时最后来,四座颇为倾。
今朝念存没,壮心徒自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过去与朋友相聚的快乐时光,同时感慨如今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前八句是美好的回忆:以前在南京的时候,闲适地主持科举考试。重阳节那天,和一群有名望的朋友们登上吹台(古代观景台)游玩。酒喝得尽兴时,朋友当场作诗,挥笔如飞。诗句像蛟龙腾空,气势如春雷炸响墙壁般震撼。其中留着大胡子的御史(监察官)喝得越多反而越精神,还有姓李和姓王的朋友,像秋天的玉树般清雅。当时作者最后一个到场,却成为全场焦点。
后两句回到现实:今天想起这些活着的和已故的朋友,曾经的豪情壮志只能让自己暗自心惊。这里透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朋友离散的伤感,以及壮志未酬的无奈。
全诗用对比手法,前半段的热闹欢快与后半段的冷清感慨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蛟龙起庭户,破壁春雷轰"的夸张比喻,生动展现了当年朋友作诗时的豪迈气概,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个激情洋溢的场景。最后"壮心徒自惊"的转折,道出了中年人回顾往事的典型心境,容易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