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退斋先生归武夷
大运何茫茫,海桑逝不留。
武夷有乔木,虬枝尚相樛。
自昔擢巍科,为今阐大猷。
万里惮北上,三年喜南游。
长身古衣冠,庙眉了双眸。
虽与今人居,不与今人俦。
和风颜子春,泰山邹孟秋,
一双忧世泪,溅入银河流。
相期入圣城,舍子谁当优。
奈何弃我去,荦确归途修。
我欲断中流,去棹何悠悠。
我欲息天风。别袂何飕飕。
明晨君已远,晚岁吾何求。
恐无后会期,笑作来生谋。
武夷有乔木,虬枝尚相樛。
自昔擢巍科,为今阐大猷。
万里惮北上,三年喜南游。
长身古衣冠,庙眉了双眸。
虽与今人居,不与今人俦。
和风颜子春,泰山邹孟秋,
一双忧世泪,溅入银河流。
相期入圣城,舍子谁当优。
奈何弃我去,荦确归途修。
我欲断中流,去棹何悠悠。
我欲息天风。别袂何飕飕。
明晨君已远,晚岁吾何求。
恐无后会期,笑作来生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退斋先生)回武夷山时所作,全诗充满了对前辈的敬仰和不舍之情。
开头四句用"茫茫大运"比喻世事变迁,用"海桑"(沧海桑田)形容时光飞逝,只有武夷山的老树依然枝干盘曲,暗示退斋先生如古树般品格坚贞。
接下来八句描写退斋先生的形象:他曾经高中科举(擢巍科),如今传播大道(阐大猷);虽然害怕远行却已在北方居住三年;他身材高大,穿着古朴,目光炯炯有神;虽然生活在当下,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高尚品格。
"和风颜子春"到"舍子谁当优"六句,把退斋先生比作春风般温和的颜回和泰山般稳重的孟子,说他眼中常含忧国忧民之泪,期待他能继续传播圣贤之道,认为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担此重任。
最后十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无奈先生要踏上崎岖归途,作者想拦住江中行船(断中流),想停息天风挽留,想到明天先生就要远去,担心后会无期,只能强颜欢笑说来生再聚。这些想象和担忧,生动展现了真挚的离别之痛。
全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古树、春风、泰山、银河等)和强烈的画面感(长身古衣、庙眉双眸、断中流、息天风等),把对长者的敬爱、对离别的伤感表达得深沉动人。
林若存
林若存(一二四三~?)(生年据《送退斋先生归武夷》“我七君六旬”推算),与熊鉌有交。今录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