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宫烛凄烟,庭梅妒月,扬州曾记元宵。
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
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
尽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
万一重逢,墨痕留认鲛绡。
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
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段刻骨铭心却最终错过的爱情,字里行间充满了遗憾与无奈。

上阕用"宫烛""庭梅"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氛围,暗示这段感情发生在元宵佳节。两人虽然多次相遇,却像浮萍般始终漂泊无依。"谢娘"(指心上人)气质清冷,作者想用红丝带写下思念,却觉得做什么都徒劳。最心痛的是辜负了那些在明月楼台上为她吹箫的夜晚。

下阕直接道出这段感情的悲剧:明明约定好却最终错过,像黄莺的归期无法确定,像被丢弃的鸾镜。万一将来重逢,只能靠当年写在手帕上的墨迹相认。衣衫上没有酒渍(说明借酒消愁都没用),只有擦不干的眼泪。最后只能祈求江风江潮别太汹涌,因为心已经承受不住更多痛苦了。

全词妙在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画面:红丝带、手帕墨迹、泪痕等细节让遗憾变得可见可触。用"云萍""黄莺"等比喻说尽缘分飘忽,最后用江风潮水喻示内心翻涌的哀愁,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种爱而不得的痛楚。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