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伯翔相师

孔孟不说相,于人洞肺肝。
由也行行如,不得其死然。
括也未闻道,其躯难以全。
赐亿亦屡中,执玉俯仰间。
经礼视平衡,下忧倾则奸。
兹皆以理决,初匪由术传。
刘君以相名,表里须相关。
备道最上格,温恭厉而安。
晬面盎于背,德人盛容颜。
论心勿徇形,心广体自胖。
敬吉怠则灭,炳炳真如丹。
此诀若未喻,所阅非神观。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相面术为切入点,探讨了识人辨心的深刻道理。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篇用历史典故破除迷信(前8句)
诗人举了四个反例:孔子孟子从不看相却能洞察人心;子路性格刚强却不得善终;冉求不懂大道而难保自身;子贡善于猜度却要仰人鼻息。这些例子说明光靠外在相术是靠不住的,真正重要的是内在品德。

2. 提出正确的识人标准(中间8句)
诗人告诉相师刘伯翔:真正高明的相术要看表里如一。最高境界是温和恭敬中透着坚毅,就像品德高尚的人自然面容舒展。这里用"晬面盎背"的典故(出自《孟子》,形容君子内在德行会自然流露在外表),强调要从心性修养来判断人。

3. 总结人生真谛(最后4句)
点明核心观点:看人要看内心而非外表,心胸开阔自然体态安详。用"敬吉怠灭"的对比警示:保持恭敬就吉祥,懈怠就会招祸,这个道理像朱砂一样鲜明。最后两句更是犀利: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就算看再多面相也是白费功夫。

全诗妙在把相面术升华为人生哲学:
- 反对肤浅的以貌取人
- 强调德行修养决定气质
- 提出"相由心生"的辩证观
- 用历史故事增强说服力

诗人实际上是在说:与其研究面相,不如修养心性;识人不是看脸,而是观心。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依然适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