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节号钟琴歌

峄山之桐高不俯,风雨呵护蛟龙舞。
山灵削作东山琴,从此精诚万万古。
其名一十有六字,言言如出公肺腑。
其旁更有叠山字,云是当年公手补。
吁嗟此琴尔何不伴诸葛居隆中,抱膝遂定三分功。
而独长依海上孤臣踪,琴之遇兮亦何穷。
吁嗟此琴,尔何不为王门戴逵有,一朝破轸又谁咎。
而独追随附公以不朽,琴之寿兮又何久。
一弹兮洋洋,羁身茶坂心悲伤。
再弹兮脉脉,苦忆护堂远相隔。
三弹四弹兮凄以哀,天心已去兮不可回。
赵家宫殿兮付离黍,厓山战舰兮成飞灰。
别馆兮徘徊,采薇蕨兮唐石山隈。
愿寻乾净之黄土兮抱夜月,而独上夫泉台。

现代解析

这首《谢文节号钟琴歌》借一把古琴的故事,抒发了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和对忠臣气节的赞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古琴的传奇身世
诗的开头用神话般的笔法描写这把琴的来历——用峄山的神木制成,琴身上刻着十六字铭文和谢枋得(号叠山)的亲笔题字。这把琴被赋予了灵性,诗人用"何不"的假设句式感叹:它本可以像诸葛亮的古琴一样成就霸业,或像戴逵的琴那样被权贵珍藏,却偏偏选择追随南宋遗臣谢枋得,暗示了琴主人"宁为玉碎"的选择。

2. 琴声中的亡国之痛
中间部分通过"一弹""再弹""三弹四弹"的递进,用音乐展现历史悲剧:
- 初弹是个人漂泊的哀伤(谢枋得被元朝扣押在茶坂)
- 再弹是对故国的思念("护堂"指南宋朝廷)
- 最后琴声变成撕心裂肺的控诉,直接点出南宋灭亡的惨状(赵家宫殿成废墟、厓山海战全军覆没)

3. 不妥协的精神力量
结尾用"采薇"的典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写谢枋得在唐石山采野菜充饥,宁愿饿死也不屈服。那把琴就像他的精神化身,最终带着明月般的清高气节,随主人一同殉国。诗人通过"琴寿不朽"的意象告诉我们: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比王朝存在得更长久。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把乐器拟人化——古琴不再是被动的物件,而是主动选择与忠臣共命运的见证者。这种写法让历史的厚重感变得可触可感,就像我们今天听到某件革命文物时产生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