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善良人的内心挣扎和崇高理想。诗人手里有一斗粮食(相当于现在的十来斤),但他纠结要不要煮成粥——不是自己舍不得吃,而是想到还有更多人挨饿。
前四句用生活化的比喻:诗人说自己宁可吃难以下咽的野菜(藜苋),也不愿听见饿肚子的人肠鸣声(刚肠嘶)。就像我们现代人看到别人饿着,自己吃着大鱼大肉也会心里难受一样。
后四句升华到人生理想:诗人说如果能让天下人吃饱,自己饿着也心甘情愿。最后两句特别打动人心——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所有吃饱的人记住:永远别让饥饿的人继续挨饿。这就像我们今天说的"共同富裕"理念,强调社会要有互助精神。
全诗用最朴实的粮食(粟)和野菜(藜苋)作比喻,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写得特别接地气。没有说教,就是一个普通人在粮食面前的真实心理活动,却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