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倦客行
长安有倦客,杜门仍息机。朝来古寺看松归,道逢青骢举鞭挥。
朱颜不复同须眉,藐菇之姿冰雪儿。低头三思前致词,君当有术陟鼎司。
答言公等何专愚,公解鼓瑟今好竽。金门总无山泽癯,吓哉腐鼠鲁国儒。
盍归盍归遂其初,何水是樵山是渔。输边卜式上公车,有口但读计然书。
千足彘,千石鱼,东国礼钱三万余,承旨揖公典石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厌倦官场生活的文人形象,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比喻,表达了追求自由、回归本心的主题。
开头写长安城里有个疲惫的旅人(倦客),闭门谢客想清静。某天从古寺看松归来,路上遇到骑青骢马的人。这里"朱颜不复同须眉"用对比手法,说对方容颜年轻不像普通中年人,像藐姑射山的神女般清丽脱俗。
中间是两人对话:年轻人先恭敬地说"您应该有办法升官",倦客却反问"你们怎么这么死脑筋"——用"鼓瑟好竽"的典故讽刺世人跟风媚俗。接着说金马门(象征官场)容不下真隐士,用"腐鼠"典故嘲笑那些像鸱鸟般贪恋官位的儒生。
最后给出人生答案:不如回归最初的生活——该打柴就打柴,该捕鱼就捕鱼。但笔锋一转,用"卜式"这个捐钱买官的典故,暗讽现实:嘴上说着要隐居,结果还是有人忙着赚钱买官(东国礼钱三万)。结尾"承旨揖公典石渠"更是辛辣——那些说要归隐的人,转眼就躬身去皇家图书馆当官了。
全诗妙在三点: 1. 用"看松""青骢"等意象营造出超脱的氛围 2. 对话体让说理更生动,像看小品剧 3. 最后反转设计精彩,前面大谈隐居,结尾突然揭露虚伪,像相声的"抖包袱"
本质上是在说:真正的隐士早默默归隐了,那些整天把"归隐"挂嘴边的,多半是待价而沽的假清高。这种对文人矫情病的讽刺,到今天看依然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