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宋代官员朱处仁(字表臣)被派去管理江淮地区盐运工作时的送别场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民生疾苦的现实
前四句直接点明盐业对百姓的双重压力:"熬漉沧波耗"说煮盐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征输泽国贫"讲盐税让水乡百姓更穷。后两句用比喻——像照顾婴儿一样体恤百姓,需要能干的官员来运筹,暗示朱处仁肩负重任。
2. 送别的画面感
"拜手觚棱晓"描绘清晨在宫殿台阶前郑重行礼的场景,"浮舟狼汤春"则是一幅春天乘船出发的生动画面。两个镜头切换,既有仪式感又带着春天的希望。
3. 深层的期待
最后两句是核心:东南地区亟待恢复生机,所以这杯送行酒不能推辞。这里用"苏息"(复苏)一词,把盐政改革比作给地方经济"输血",含蓄表达对朱处仁施政的期待。
全诗巧妙融合了三个要素:用煮盐、征税写民生痛点,用春舟、朝拜造意境,用"莫逡巡"(别犹豫)的劝酒词传递政治嘱托,把一场官场送别写出了沉甸甸的责任感。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