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丈命玉涧僧画金华三洞为图障寿母玉涧有诗

金华高哉几千丈,翠壁重峦不可上。
上下飞潛灵液通,朝暮烟云姿万状。
我闻玄女蟠金鼎,至今遗粒犹可饷。
又闻仙姑驾银鹿,至今瑶田印层嶂。
金华本是东南奇,未数剑门天下壮。
有时笙箫响青云,犹疑幢节迎仙仗。
自古长生端有术,飘飖群仙尚无恙。
只今洞天双龙飞,何处华表声清喨。
谁将此山真面目,尽收奇伟归图障。
居然冈阜北堂前,未须屣履勤敖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金华山的壮丽景色和神秘传说,充满了对自然奇观和仙道文化的赞叹。

诗人首先用夸张手法形容金华山的高耸险峻——几千丈的高度,翠绿的山壁和重叠的山峦让人难以攀登。山间流淌的灵泉和早晚变幻的云雾,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接着诗人讲述了两个当地传说:玄女(道教女神)曾在金华山炼丹,至今还能找到仙丹的痕迹;另一位仙姑骑着银鹿在此修行,她的仙田印记还留在山间。这些传说为金华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诗人认为金华山的奇绝堪称东南之冠,连著名的剑门关都比不上。山中传来的笙箫声,让人恍惚以为是神仙仪仗。这里暗示金华山是修仙圣地,自古以来就有长生之术,神仙们在此逍遥自在。

最后诗人赞叹画师将金华山的奇景绘成祝寿图障,让老母亲坐在家中就能欣赏到如此壮观的景色,不必亲自跋山涉水。这既赞美了画师的高超技艺,也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

全诗通过现实景观与神话传说的交织,展现了金华山的自然之美和文化底蕴,最后落脚于人间亲情,由虚入实,意境深远。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