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人闲适的园艺生活,通过四种植物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前两句用四种植物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雨打的芭蕉、风中摇曳的杨树、水中亭立的荷花、岸边挺拔的竹子。这些植物都是生长迅速、生命力顽强的品种,暗示着老人选择植物的标准。
后两句点明主旨:老人偏爱种植这些容易成活的植物,而不愿意花费七年时间栽培名贵的豫章木(古代珍贵木材)。这里"七年栽豫章"象征着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的大事,而"易生物"则代表简单实在的生活乐趣。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看透世事后选择简单生活的智慧。老人不追求名贵花木带来的虚荣,更享受与自然相处的朴实快乐。这种生活态度对现代人也有启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时候最简单的快乐反而最珍贵。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