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孤竹城楼

槛外波光静不流,夕阳城郭万家秋。
青莎断岸人呼渡,黄叶西风客倚楼。
辽右山河千古壮,燕南烽火几时休。
戎机无与书生事,惟愿群公借箸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孤竹城楼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战乱年代的忧国情怀。

前四句写景:诗人站在城楼上,看到护城河的水面平静如镜,夕阳下的城池笼罩在秋意中。岸边青草稀疏的地方有人呼唤渡船,西风卷着黄叶,诗人独自倚楼远望。这些画面既有宁静的美感,又透露出萧瑟的秋意。

后四句抒情:诗人想到辽东的壮丽山河自古如此,但燕南地区的战火却持续不断。作为一个书生,他自知无法参与军国大事,只能寄望于当权者能运筹帷幄,早日结束战乱。这里既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有对战乱的忧虑,更流露出知识分子面对乱世的无奈。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萧瑟的秋景与忧国的心情相互映衬。诗人用"波光静不流"暗示时局的停滞,用"烽火几时休"直抒胸臆,最后用"借箸筹"的典故(典出张良借筷子为刘邦谋划,指代为国出谋划策),委婉表达了对执政者的期待。这种将个人感受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写法,让普通的登楼远眺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