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李文正公暮

畏吾村边古时路,桔槔亭畔婆娑树。落日荒榛不见人,谁道先朝相公墓。

公昔承明当直时,经纶密勿天下知。升平宰相风流盛,馆阁文章后辈推。

晚逢北寺纵横日,老臣心事忧时极。伏阙徘徊薄俗嗤,孤忠调护先皇识。

白首丹心二十年,每闻忧国涕泪涟。高皇社稷一朝正,朝廷无事公归田。

康陵已事成仓卒,后来论者何翻覆。大贤之后并凌迟,惨淡秋风号宰木。

零落遗阡事惘然,诸公高义薄云天。曾无碑碣人间识,可信衣冠梦里传。

南中耆旧当时少,华容尚书亦元老。江湖廊庙各有志,男儿何必抽身早。

青史幽沈合一伸,功名节烈两难论。千秋陨涕封疆狱,遗恨中朝无此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明代名臣李文正公(李东阳)墓地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忠臣命运的感慨。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墓地荒凉(前四句) 诗人用"畏吾村边""桔槔亭畔"这些具体地名,带我们来到一个荒草丛生、夕阳西下的墓地。这里曾经是明朝重要宰相的安息之地,如今却无人问津,形成强烈反差。

2. 功业回顾(中间十二句) 用平实的语言回忆李东阳的生平: - 年轻时在朝廷勤勉工作,天下闻名 - 作为太平宰相风度翩翩,文章被后辈推崇 - 晚年遭遇政治动荡,仍忠心进谏 - 白发苍苍仍忧国忧民二十年 - 最终功成身退归隐田园

3. 历史评价(接着六句) 指出后来人对李东阳的评价反复无常,他的后代也遭遇不幸。用"惨淡秋风号宰木"这样形象的比喻,表现忠臣身后的凄凉。

4. 诗人感慨(最后八句) 诗人发出深沉感叹: - 墓地荒芜令人怅惘 - 对比其他官员(华容尚书王恕)的不同选择 - 强调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 最后痛惜朝廷再难找到这样的忠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具体场景(荒墓)引发思考,画面感强 2. 通过对比(生前荣耀与死后凄凉)增强感染力 3. 不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自己体会忠臣的悲剧 4. 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容易引起共鸣

诗人借古讽今,既表达对李东阳的敬仰,也隐含着对当时朝廷缺乏忠良之臣的忧虑。全诗充满历史沧桑感,让读者感受到:再大的功业也敌不过时间流逝,但忠贞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