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五月二十后酷热异常死者万计六月五日恭遇皇上省躬求言是夜北风大作继以膏雨沴戾顿除仰见圣主至诚格天捷于影响赋此纪异且私幸其安全也(十四韵)

旱魃从来有,骄阳似此无。
乾坤三昧火,昼夜一洪炉。
督亢山疑灼,桑乾水渐枯。
熇蒸当五月,瘴疠遍燕都。
烈日焦躯体,炎飙中喝痡。
书斋团火狱,天意欲焚儒。
声怵街邻哭,心茫去住图。
阴阳无间隔,人鬼但须臾。
精祷诚能格,苍生谴顿除。
大风驱沴戾,霖泽渥膏腴。
势定方妻子,身存再发肤。
亲知相庆吊,远迩尽欢娱。
羁魄惊初复,香胶喜亦沽。
高穹呼吸接,兹理信非诬。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记录了古代北京一场罕见酷暑及随后的神奇降雨,展现了自然灾害下百姓的苦难与帝王"天人感应"的救赎力量。

前八句用夸张比喻描绘热浪:把天地比作燃烧的炼丹炉,河流干涸得像被煮干,整个北京城变成蒸笼。连督亢山(今北京房山)都像在燃烧,桑乾河(永定河)即将枯竭。这种热不是普通炎热,而是"三昧真火"般能熔炼万物的高温。

中间六句写人间惨状:五月热浪引发瘟疫,街上到处是晒焦的尸体和中暑倒下的行人。书生在书房里像被困火狱,百姓在鬼门关前徘徊。用"人鬼但须臾"这样惊悚的描写,强调生死就在一线之间。

转折点在"精祷诚能格":皇帝下诏反省求言后,当晚立即北风大作、普降甘霖。诗人用"驱沴戾"(驱散邪气)、"渥膏腴"(滋润土地)等词,将这场雨塑造成上天对明君德行的嘉奖。

最后八句写灾后重生:人们庆幸保住性命,亲友互相慰问,连市面上的香料(可能指药材)都恢复供应。结尾升华主题,强调皇帝诚心能与上天沟通,这种"天人感应"并非虚言。

全诗巧妙运用热与冷的极端对比:前段"火炉"意象密集,后段"大风""霖泽"带来清凉;前半是炼狱图景,后半是重生欢庆。通过这种强烈反差,既记录了自然灾害,又宣扬了"明君德政感天动地"的传统政治理念,堪称古代"气象纪实文学"的典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