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宿羊山驿站的所见所感,通过简洁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疲惫。
开头两句“莽莽平沙路,登临更一奇”,写的是眼前广阔的沙地和道路,登高远望,景色更加奇特。这里用“莽莽”形容沙地的辽阔,给人一种荒凉空旷的感觉,而“更一奇”则暗示旅人对此景的惊叹。
“河流消楚汉,碑石记淳熙”两句,写的是眼前的河流仿佛模糊了楚汉的界限,而石碑上刻着“淳熙”年号的记载。这里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河流和石碑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鼓角因风迥,帆樯侯月迟”两句,通过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写出了驿站附近的氛围。鼓角声随风飘远,帆船在月光下静静等待。风中的鼓角和月下的帆船,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忧伤的意境。
最后两句“此中留憩者,半为问津疲”,点明了驿站中休息的旅人,多半是因为问路而疲惫。这里的“问津”既指实际的问路,也暗喻人生旅途中的迷茫与疲惫。整首诗通过驿站这一场景,表达了旅人对前路的思索和对休息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刻画了旅人在荒凉驿站中的孤独与疲惫,同时融入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读来意味深长。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