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恩师的深切哀思,情感真挚动人。
前两句"流水孤云无见期,屋梁残月梦中悲"用自然景物作比喻:流水一去不返,孤云飘散难聚,暗示与老师阴阳永隔;深夜梦醒时看到屋梁上的残月,更添悲伤。这些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天人永隔的痛楚。
后两句"凭将一掬清秋泪,洒向黄山旧墨池"将情感推向高潮:捧一把饱含思念的清泪,洒向老师曾经执笔的墨池。这里的"清秋泪"既点明时节,又暗示泪水的纯净;"黄山墨池"则唤起对老师教书育人场景的回忆,让抽象的哀思变得具体可感。
全诗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通过流水、孤云、残月等意象层层递进,最后以"洒泪墨池"这一独特举动收尾,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浓烈,展现了传统文人悼念师长的典型情感表达方式。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