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回应李公择送来的新茶而作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苏轼在诗中赞美李公择的新诗,说其态度如同春天的云朵,清新而优美。这里的“新诗态度霭春云”形象地比喻了李公择的诗作如同春天里飘渺的云朵,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其次,苏轼表示自己并不轻易将诗文赠与他人,这里的“肯把篇章妄与人”表达了他对作品的珍视和自信。他将自己比作好茶,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自身的修养,才能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接着,苏轼提到与李公择的友谊,如同泉水般久远而亲密。这里的“交如泉水久弥亲”形象地描绘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如同泉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愈发深厚。
然后,苏轼描述了自己在睡醒后和饭饱后的感受,认为在这样的时刻品茗最为惬意。这里的“睡浓正想罗声发,食饱尤便粥面匀”表达了诗人对茶道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最后,苏轼提出了一个问题:“底处翰林长外补,明年谁送霅溪春?”他询问明年又有谁能像李公择一样,送来如此美味的霅溪春茶。这句话既是对李公择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总之,这首诗通过赞美李公择的新诗和友谊,以及表达自己对茶道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展现了苏轼的才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