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游览古迹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正直文人的敬仰。
前两句写景怀古:当年唐玄宗(三郎)打羯鼓、设梨园的繁华早已消失,但元结(漫郎)写的《中兴颂》碑文依然像日月星辰般闪耀。这里用"迹已荒"和"犹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后两句抒发个人感受:诗人轻轻拂去石碑上的青苔,说他此刻想的不是曾经享乐的唐玄宗,而是写下这篇碑文的元结。通过"不忆...忆..."的转折,表明诗人更敬重用文字记录历史、弘扬正气的文人,而非权势显赫的帝王。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传递深刻道理:物质繁华终会消逝,但文化和精神可以永存。诗人选择擦拭青苔细读碑文的行为,也暗示着后人应当主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李芾
(?—1276)宋衡州人,字叔章,号肯斋。以荫入仕。历知永州、温州,皆有政绩。度宗咸淳中,历知临安、潭州。恭帝德祐元年,元军围城,亲冒矢石督战。城垂破,阖门死之。谥忠节。为人刚介,好贤礼士,居官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