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瓮山(壬申)

海内读山经,晋水一源发。
悬瓮连蒙龙,闾麋玉为窟。
重甗朝已升,夜游更超越。
竟登柏翳山,还见禹时月。
上有避暑宫(高齐),下有苍龙阙(北汉见遗山诗)。
山川太古心,万载未销歇。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悬瓮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充满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追忆。

开头两句说,人们研究地理书籍时,都会注意到晋水的源头就在悬瓮山。这里用"海内"(全国)强调悬瓮山的重要性,晋水是山西的母亲河,源头在此更显山的地位。

接着描写悬瓮山与蒙龙相连,山中有玉石般的洞窟,传说住着神鹿。这里用神话色彩渲染山的神秘感。"重甗"指层层叠叠的山峰,白天看已经很高耸,夜晚游玩时感觉更加雄伟。

诗人登上柏翳山(悬瓮山的一部分),感叹看到的月亮和大禹时代一样。这个对比特别巧妙,既写出山的高耸(仿佛能触摸古时的月亮),又暗示这里历史悠久。

诗中提到的避暑宫(北齐皇帝建的)和苍龙阙(北汉宫殿的遗迹)都是真实历史遗迹。诗人看到这些古迹,感受到山川承载的千年历史气息从未消散。

全诗最动人的是最后两句:山川保持着远古的模样,历经万年依然生机勃勃。这既是对自然永恒性的赞叹,也暗含对人类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着亘古不变的明月,抚今追昔,产生时空交错的震撼感。

整首诗像一部微型历史纪录片,既有地理介绍,又有神话传说,还有历史遗迹,最后升华到对永恒的思考。语言看似简单,但把时间跨度从大禹时代拉到当下,空间上从山脚到山顶,既有具体描写又有宏大视角,读来很有层次感。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