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风馆题壁和王大伯安

候馆哦诗销烛痕,地炉煮茗恶溪浑。
叩门乞火有邻父,打鼓报更还近村。
仲冬寂寂野霜落,残更凄凄山月昏。
苦遭砧杵远相聒,独忆故园伤旅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冬夜借宿驿馆时的孤独感受,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全诗通过几个生活化的场景,传递出深沉的羁旅愁绪。

首联写旅人在驿馆写诗消磨时间,蜡烛都快烧完了,用溪水煮茶却发现水质浑浊。这两个细节既交代了环境,又暗示了心情的烦闷。

颔联通过两个声音写活了乡村夜晚:邻居老人来敲门借火,村里传来报更的鼓声。这些日常声响反而衬托出夜的寂静和旅人的孤单。

颈联用"寂寂""凄凄"两个叠词,强化了冬夜荒野的冷清感。霜落月昏的景色描写,实际是在写人内心的苍凉。

尾联最打动人心:远处传来的捣衣声让旅人更加想家。"砧杵"(捣衣声)在古代诗词中常代表思乡,这里用"苦遭"形容,说明这种思念是躲不开的、带着痛感的。

全诗妙在把普通的生活场景——点蜡烛、煮茶、借火、打更、捣衣声——都变成了思乡的催化剂。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想家",但通过"独忆故园""伤旅魂"的内心独白,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一个异乡人在寒冬长夜里的孤寂。这种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