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戈阳道中旅行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感。
首联“昨宵信州郭,知隔几重滩”用简单的语言交代了行程——昨晚还在信州城外,现在已不知过了多少河滩。这里通过“几重滩”的模糊表达,暗示旅途的漫长和未知,让读者感受到行路的艰辛和漂泊感。
颔联“远塔明初日,高城截半山”是视觉的盛宴:远处的佛塔被朝阳照亮,高耸的城墙像刀切一样横亘在半山腰。这两句用“明”和“截”两个动词,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尤其是“截”字,既写出山势陡峭,又突显城墙的雄伟,画面感极强。
颈联“米翻云碓白,石绣土花殷”转向生活细节:水碓舂米像云朵般洁白,石头上开出的野花红艳如绣。这里用“云”比喻米的白,用“绣”形容花的艳,把普通劳作和自然野趣写得诗意盎然,可见作者对生活观察之细。
尾联“茅屋谁家子,临风度曲间”突然出现人物特写:茅草屋前不知是谁家的少年,正迎着风悠闲地吹曲子。这个画面与前文的自然景观形成动静结合,笛声仿佛穿透纸面,让整幅山水画突然有了声音和烟火气。
全诗像一部移动的纪录片:从大远景(山、塔、城)推到中景(水碓、山石),最后定格在人物特写。作者用旅行者的视角,把沿途的壮丽风景和市井生活巧妙串联,既有“高城截山”的震撼,也有“茅屋度曲”的温情,让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特别是最后突然出现的吹笛少年,给风尘仆仆的旅途增添了一丝治愈感,暗示再艰辛的路途中也有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