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和他的哥哥陆云的故事。虽然陆机和陆云居住在华亭(今上海松江),但这首诗提到的是他们在秣陵(今南京)留下的书房遗迹。诗中通过对比,表现了这对兄弟的才华和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功绩的真实看法。
1. 前两句:“只闻二陆住华亭,却有书堂在秣陵。” - 这两句说的是,人们只知道陆机和陆云住在华亭,但他们的书房却在秣陵留下了痕迹。这里强调了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限于一个地方,而是广泛流传。
2. 中间两句:“如此弟兄无比拟,翕然京洛有声称。” - 导入对兄弟俩才华的赞美。陆机和陆云的才华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名声在当时的京洛一带非常响亮。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翕然(形容迅速地)”,意思是他们的名声非常迅速地传开了。
3. 后两句:“辩亡著论真难及,受命专征若易能。十万河桥俱溃散,儒生虚语不堪凭。” - 诗的最后两句是对陆机兄弟的评论。第一句说他们的辩论和著述非常了不起,几乎难以达到同样的水平。第二句说的是他们接受任命征伐,应该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但接下来的两句却产生了一种反差:“十万河桥俱溃散,儒生虚语不堪凭。”意思是,尽管陆机有如此之大的名声,但在军事上的实际能力却让人怀疑,这与儒生(文人)的豪言壮语不同,实际情况却是十万军队溃散。这两句暗示了陆机兄弟在军事上的成就可能并不如他们文学上的成就那样显著,也暗示了文治与武功之间的差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陆机兄弟的文学成就和实际军事能力,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他们文采飞扬的同时也暗含了文人与武将之间的差异。
马之纯
婺州东阳人,字师文,号野亭。孝宗隆兴元年进士。知徽州比较务。受知张栻,潜心经籍,究极六经诸子百家,人称茂陵先生。宁宗庆元间主管江东转运司文字。有《尚书中庸论语说》、《周礼随释》、《左传类编》、《纪事编年》及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