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亭歌
我饮酒,饮一斗。
不问杜康有奇方,仪狄有好手。
不问程乡千里无,给园三昧否。
我饮酒,饮一斗。
若李翰林能上船,若马临邛能涤缶。
若王刺史能爱贤,我当再拜结良友。
尊前论语半部书,十二三时随吞呕。
闭门终日有谁知,独酌无惭酒一斗。
不问杜康有奇方,仪狄有好手。
不问程乡千里无,给园三昧否。
我饮酒,饮一斗。
若李翰林能上船,若马临邛能涤缶。
若王刺史能爱贤,我当再拜结良友。
尊前论语半部书,十二三时随吞呕。
闭门终日有谁知,独酌无惭酒一斗。
现代解析
这首《独酌亭歌》是一首充满豪放气概的自饮诗,核心思想是:喝酒就要喝得痛快,不必在乎世俗眼光,喝出自己的真性情。
全诗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1. 喝酒就要尽兴 开头就直白说"我喝酒,一次喝一斗(古代大酒量)",强调要喝就喝个痛快。后面反复说"饮一斗",像喝酒时碰杯的口号,很有节奏感。
2. 不迷信权威 提到杜康(传说造酒始祖)、仪狄(古代酿酒高手)这些"酒界大佬",但说不在乎他们的秘方。又说不在乎名酒产地(程乡千里酒)和佛教戒律(给园指佛寺),显示喝酒全凭自己喜好。
3. 只服真性情的人 列举三位历史爱酒人:李白(李翰林)醉酒上船、司马相如(马临邛)卖酒洗罐子、王弘(王刺史)善待酒友。说要是遇到这种人,自己愿意结拜——其实是在说:我只欣赏真实不做作的人。
4. 酒中自有天地 说边喝酒边读《论语》,整天闭门独饮也不觉得丢人。这里用反常规的搭配(喝酒配儒家经典),表现了一种"醉中清醒"的境界——看似矛盾却很有味道。
全诗最妙的是塑造了一个"自得其乐"的酒徒形象: - 喝酒不跟风(不管名牌和专家) - 交友看真心(只认真性情的酒友) - 独饮也潇洒(关门读书喝酒两不误)
这种"我的快乐我做主"的态度,放在今天就像有人说:"我喝我的二锅头,不追茅台不跟风,遇到真性情的朋友就干杯,自己宅家刷剧喝酒也挺美。"既洒脱又有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