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郡苦热,得雨偶作
酷暑风来亦为厄,暖风熛怒几烁石。恶氛矧复逐征尘,白昼道傍鬼捉客。
叹我南行当其时,健夫十人九丧魄。彻夜传呼巫与医,身心交瘁莫安席。
想见武侯渡泸时,精诚在抱消疠疫。古今无数匡济才,许国御微敢自惜。
捧檄我亦奉命来,旅次焦劳热反剧。欲逃乐土苦无从,救兵一夜来风伯。
大块噫气夹雷鸣,俄顷滂沱势漂麦。此时消尽胸中愁,旱魃成群皆辟易。
自是天心协人意,遇难成祥由善积。遥思七省临欃枪,杀人如麻地流赤。
吁嗟乎,安得王师如此雨,露布一朝传遐僻。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作者在酷暑中赶路的艰辛,以及一场及时雨带来的救赎感,最后升华到对天下战乱的忧思。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酷暑地狱(前12句)
用"风像火炉""路边热死鬼抓人"等夸张描写,把炎热写得像灾难片。十个人里九个中暑倒下,医生神婆连夜抢救都忙不过来,画面感极强。作者联想到诸葛亮南征的艰苦,暗示自己也在为公务拼命。
2. 天降甘霖(中间8句)
转折出现在"救兵一夜来风伯"——把暴雨比作天兵天将。雷雨冲刷暑气的描写特别痛快,像电影里英雄登场瞬间扭转局势。作者认为这是善有善报,其实更反映了劳动人民"久旱逢甘霖"的朴素信仰。
3. 忧国忧民(最后6句)
看着雨水,作者突然想到正在打仗的七个省——那里"杀人像割麻,血流染红土地"。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要是朝廷军队能像这场雨一样及时平定战乱该多好!把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巧妙挂钩,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鬼捉客""漂麦"等接地气的比喻,让炎热和暴雨变得可感可知
2. 从个人遭遇写到天下苍生,情感自然升华
3. 结尾的"王师如雨"比喻,既有诗意又发人深省,类似我们现在说"希望正义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