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中行十余里奇奥殆绝出峡后上辣子山险峻为诸山之最
空山无人鸟欲栖,后者鸱啸前猿啼。
两面绝壁中一溪,众峰压天天亦低。
羲和有辔不得骋,山势欲掣斜阳西。
斜阳到山不到地,影射瀑布晴无泥。
飞流直下二千丈,冲石石白一色齐。
有时欲落不肯落,片片击碎青玻璃。
云根突兀峙崖底,沙石相夹成径溪。
舆夫利涉视晴雨,我行雨过径不迷。
平时暴涨尽淤没,巨浸不许牛驾犁。
便思盛夏此消暑,道远何用糇粮赍。
山行快意苦易尽,突落万仞高崥嵽。
作势伛偻磨盘蚁,举步局蹐藩触羝。
仄身树碍险被挂,当头石崩如欲挤。
谁知此路有时上,风吹绝顶阴凄凄。
下坡走丸侧复侧,势险节短不敢稽。
陂陀磈礨尽如此,直使人力穷攀跻。
令我回首望石峡,到此阁笔诗难题。
两面绝壁中一溪,众峰压天天亦低。
羲和有辔不得骋,山势欲掣斜阳西。
斜阳到山不到地,影射瀑布晴无泥。
飞流直下二千丈,冲石石白一色齐。
有时欲落不肯落,片片击碎青玻璃。
云根突兀峙崖底,沙石相夹成径溪。
舆夫利涉视晴雨,我行雨过径不迷。
平时暴涨尽淤没,巨浸不许牛驾犁。
便思盛夏此消暑,道远何用糇粮赍。
山行快意苦易尽,突落万仞高崥嵽。
作势伛偻磨盘蚁,举步局蹐藩触羝。
仄身树碍险被挂,当头石崩如欲挤。
谁知此路有时上,风吹绝顶阴凄凄。
下坡走丸侧复侧,势险节短不敢稽。
陂陀磈礨尽如此,直使人力穷攀跻。
令我回首望石峡,到此阁笔诗难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惊险又壮丽的山间徒步之旅,用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动感带读者身临其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峡谷奇观(开头到"青玻璃")
诗人用"两面绝壁中一溪"勾勒出峡谷的险峻地形,连太阳都像被山势拽着走。最精彩的是描写瀑布:像两千丈的白绸直冲而下,把石头都冲刷得发白;水流在半空飞溅时,就像打碎了一整块青绿色的玻璃,既写出水势之猛,又用"青玻璃"这个现代人也能懂的比喻让画面晶莹透亮。
2. 雨中行路("云根突兀"到"糇粮赍")
这里突然转入现实困境:雨后溪流暴涨变成"不许牛耕"的汪洋,却意外带来清凉。诗人苦中作乐,想着夏天来避暑挺好,就是路远要带干粮——这种接地气的幽默瞬间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3. 绝壁惊魂("山行快意"到最后)
最刺激的部分来了!诗人用一连串动作描写惊险:像蚂蚁绕磨盘般弯腰前行,像困在篱笆里的羊进退两难,树枝挂衣服、落石擦着头皮滚下...最后下坡时像失控的弹珠,根本停不下来。最妙的是结尾:当诗人站在山顶回望时,震撼到连诗都写不下去了,这种"语言无法形容"的表达反而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全诗就像一部冒险纪录片,有航拍般的全景(压低的众峰),有特写镜头(碎玻璃般的瀑布),还有第一视角的攀爬体验。诗人不直接说"山好高好险",而是让读者通过太阳被山拽歪、人像弹珠滚落这些具体感受来体会,这种写法既新鲜又充满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