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自然的春日小景,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近景:竹笋生命力旺盛,穿透墙壁冒出来;庭院里的藤蔓肆意生长,几乎要戳到屋檐。这两个细节用"穿壁""刺檐"的动词,把植物野蛮生长的动态感写活了,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阻挡的生命力。
后两句转向远景:晴朗的地面上,游丝(蜘蛛丝之类)在空中轻轻飘荡;江面泛着白光,岸边嫩草细密柔软。这里用"冉冉""纤纤"两个叠词,既写出春日特有的轻盈质感,又让画面带着柔和的韵律感。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破壁而出的竹笋拉到空中飘荡的游丝,最后定格在波光粼粼的江边草地。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这些细微自然现象的捕捉,让读者能感受到他观察生活时的闲适心境,以及面对蓬勃春意时那份单纯的喜悦。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白描手法,正是杜甫这类小诗的独特魅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