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 其二

天下(汲本作一岁)四时秋最惨,况于人世尚流离。
向来犬吠鸡鸣处,今见猿啼鬼哭悲。
泪洒黄花金灿烂,寒生(汲本作魂销)白骨玉参差。
满山寂寞秋梧冷,正是愁肠欲断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通过秋天这个季节的惨淡,来映照人世间的流离悲苦。

首联开门见山,说一年四季中秋天最让人感到凄凉,更何况人间还有那么多流离失所的苦难。这里用"最惨"二字,直接点出秋天的肃杀之气,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

颔联通过今昔对比,强化了这种悲凉感。过去充满生活气息的鸡鸣狗吠之地,如今却只剩下猿猴哀鸣、鬼魂哭泣的声音。这种强烈的反差,暗示了战乱或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

颈联用两个意象进一步渲染悲情:菊花上的露水像洒落的泪水,森森白骨在秋寒中泛着冷光。这里"金灿烂"的黄花与"玉参差"的白骨形成鲜明对比,用美好的事物反衬死亡的残酷。

尾联将视线拉回整个秋山,梧桐叶落满山寂寥,正是让人愁肠寸断的时刻。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的痛苦,而是把情绪融入景物描写中,让读者通过"满山寂寞"的画面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哀愁。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用秋天这个传统意象,不仅写出了自然界的萧瑟,更写出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家破人亡之苦。那些"犬吠鸡鸣"的平凡生活,在乱世中竟成了奢侈的回忆。诗中"白骨"与"鬼哭"的意象,尤其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

丘葵

泉州同安人,字吉甫。早年有志朱子之学,亲炙于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杜门励学,不求人知。宋亡,居海屿中,因自号钓矶翁。元世祖闻其名,遣御史奉币征聘,不出,赋诗见志。年八十余卒。有《易解义》、《书解义》、《诗解义》、《春秋解义》、《周礼补亡》及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