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兄弟分别时的复杂心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前四句写出发时的场景:天刚亮就从清澈的溪水边出发,傍晚在剡中(今浙江嵊州一带)投宿,准备第二天攀登天姥山。这里用"攒念"形容心中堆积的离愁别绪,"攻"字生动表现出这种情绪对心灵的冲击。
五六句写天姥山高耸入云,暗喻前程远大但充满未知。"还期那可寻"道出了对归期难料的惆怅,就像云雾中的山峰一样看不清未来。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如果遇到仙人浮丘公(传说中接引凡人成仙的仙人),就永远听不到弟弟的消息了。表面看是向往仙境,实则用夸张的说法表达对弟弟的牵挂——即使遇到成仙的机会,也会因为挂念弟弟而犹豫。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全诗最动人的地方。
全诗妙在把离别愁绪与山水景色自然融合,既有"暝投剡中宿"的生活气息,又有"高高入云霓"的浪漫想象,最后用神话典故把感情推向高潮,让普通的送别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