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鸿图

白露蒹葭八月秋,征鸿又作稻梁谋。
一群嘹呖相呼处,多在萍荒浅水洲。

现代解析

这首《征鸿图》描绘的是一幅秋季的景象,通过观察大雁的迁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第一句“白露蒹葭八月秋”,写的是秋季的景象。“白露”指的是秋天清晨的露水,“蒹葭”指的是一种植物,这里用来形容水边的草木。整句描绘了一幅白露凝结在水边草木上的秋天景色。

第二句“征鸿又作稻梁谋”,这里的“征鸿”指的就是大雁。大雁迁徙时,需要寻找新的栖息地,同时也要寻找食物,即“稻梁”。这句诗通过大雁迁徙时的行动,暗示了它们为了生存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第三句“一群嘹呖相呼处”,描写了大雁成群结队飞过的情景,它们发出嘹亮的叫声,彼此呼应。

最后一句“多在萍荒浅水洲”,说的是大雁经常停歇在长满浮萍的浅水域。这句诗描绘了大雁在迁徙过程中会选择什么样的栖息地,也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选择和适应。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雁的迁徙情景,表达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生命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情感。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