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无两缘。
哓筹不用鸡人报,五更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月阴晴任变迁。

现代解析

这首《元宵灯谜》用蜡烛的口吻,道出了它平凡却不可或缺的一生。全诗就像蜡烛在自言自语,既带着点小骄傲,又透露出些许无奈。

开头两句像是蜡烛在嘚瑟:"你们下朝后衣袖里带的香是谁的?反正跟我没关系(因为蜡烛燃烧也有烟)。我和琴、被子这些日常用品也不熟(蜡烛在琴边照明、熏被子时其实都在场,这里故意说反话)"。这种正话反说的写法特别俏皮。

中间四句是蜡烛的工作汇报:"我不用像宫廷报晓官那样打更(因为燃烧的蜡烛自己能显示时间),也不用侍女半夜来添灯油。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燃烧,心里煎熬(烛芯燃烧的状态),一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里把蜡烛拟人化了,"焦首""煎心"既写实又生动,让人感受到蜡烛的默默奉献。

最后两句升华了主题:"时间流逝要珍惜啊,至于外界是刮风下雨还是月朗风清,我都无所谓了。"蜡烛在这里突然变成了哲学家,提醒人们珍惜光阴,而它自己则像个看透世事的智者,超脱地面对一切变化。

整首诗妙在通篇没提"蜡烛"二字,却用第一人称把蜡烛写活了。通过蜡烛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古代生活的细节(比如熏香、打更),也感受到了一种任劳任怨、甘于平凡的精神。最有趣的是,明明在写没有生命的蜡烛,读起来却像在听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物我合一"的手法特别打动人。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