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山照僧能诗事母孝

照公诗甚清,月淡更云轻。
拂拂晴丝卷,霏霏柳絮萦。
我憎禅悖性,渠自孝锺情。
何似辞戎索,中原道上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照公的和尚,他写诗风格清新淡雅,同时是个大孝子。作者通过几个层次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1. 前四句用自然景物比喻照公的诗风:像月色一样清淡,像云朵一样轻盈,像春日里飘动的柳絮和游丝般柔美。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空灵飘逸的意境。

2. 五六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说自己讨厌佛教违背人性(指出家断绝亲情),但照公这个和尚偏偏特别重孝道。"憎"和"锺"两个动词的对比很有趣,显示出看似矛盾的特质在照公身上和谐共存。

3.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与其当和尚(戎索指僧衣),不如脱下袈裟回到世俗生活中尽孝。这里"中原道"既指现实道路,也暗喻儒家提倡的人伦之道。

全诗妙在把对诗歌的欣赏、对佛门的批评和对孝道的推崇自然融合。用"云淡风轻"的笔调写僧人,却暗中褒扬儒家价值观,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