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道中寄恒斋太守

山行宜寂寞,独往翻踌蹰。
一遇同游人(谓王琴村),决起兴有馀。
颇累贤地主,聚粮办篮舆。
晓来风色好,初日明烟墟。
千岩排空来,势若掖以趋。
但闻空翠里,竹树声疏疏。
我今心力衰,事事不迨初。
预愁无杰句,何以酬匡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作者在庐山游览时的心境和所见所闻,充满了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开头两句“山行宜寂寞,独往翻踌蹰”表现了作者独自登山时的矛盾心情。他认为在山中行走应该是一种孤独而清静的体验,但实际上他犹豫不决,感到有些犹豫。

然后,“一遇同游人(谓王琴村),决起兴有馀”表明遇到同行的朋友后,心中的犹豫减少了。作者很兴奋,这种情绪就像是被激发起来的,更有游览的兴趣了。

接下来,“颇累贤地主,聚粮办篮舆。晓来风色好,初日明烟墟”则描述了作者与朋友一起出发的情景,他们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吃的和坐篮舆(一种简易的交通工具)来方便游山。天色很好,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让一切都显得明亮而充满生机。

“千岩排空来,势若掖以趋”是形容在山中看到的壮观景色。千山万壑仿佛争相奔来,有着一种引领着前行的气势。

“但闻空翠里,竹树声疏疏”则是描绘了山林中的声音,虽然竹林和树木众多,但声音却是稀疏的,给人一种幽静而宁静的感觉。

最后两句“我今心力衰,事事不迨初。预愁无杰句,何以酬匡庐”表达的是作者自我反思的情绪。他认为自己现在的体力和精神不如从前,面对美丽的庐山美景,恐怕无法写出像样的诗篇来表达。表达了对美景的敬畏和对创作能力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在庐山游览时的心境变化,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自己能力的感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