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渡水罗汉画
广深莫种金莲花,故使浮杯衬双脚。
心既忘形亦忘怖,徒使旁观毛发竖。
本无行止令人图,竟到彼岸归何处。
我知画者意识真,是故古来传到今。
亦无此心可得惊,亦无此身可得沈。
浪头乘风正得路,不动诘严几时去。
从今不往亦不还,一幅之间作常住。
君不闻古人只作如是观,请公莫问何以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罗汉渡水的画作,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哲理,传递出佛教的智慧与超脱。
1. 画面描写:
诗的开头先刻画罗汉的形象:他袒露右肩和胳膊,面带笑容,看起来轻松自在。他不用金莲花(佛教中常见的圣洁象征)来渡水,而是用一只浮在水面的杯子垫脚,显得随性自然。罗汉的神情和动作都表现出一种忘我、无畏的状态,甚至让旁观者都感到惊讶(“毛发竖”)。
2. 哲理探讨:
诗人通过罗汉渡水的画面,引申出深刻的佛教思想:
- 超越形式: 罗汉不依赖金莲花这种象征性的工具,而是用普通的杯子,说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
- 无惧无执: “心既忘形亦忘怖”是说罗汉已经超脱了对身体的执着和对危险的恐惧,达到了一种自在的境界。
- 彼岸何在: “竟到彼岸归何处”引发思考:所谓的“彼岸”(解脱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或许根本没有固定的答案,真正的解脱是超越对“彼岸”的追求。
3. 画作的永恒意义:
诗人认为这幅画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画家捕捉到了罗汉内心的真实状态(“意识真”)。画中的罗汉既没有惊惧之心,也没有沉沦之身,象征一种永恒的精神境界。画中的浪花、清风都是动态的,但罗汉却显得宁静不动,形成鲜明对比,暗喻修行者虽身处红尘却能保持内心的安定。
4. 结尾的智慧:
最后,诗人用“君不闻古人只作如是观”点明主题:古人早就用这种方式看待世界(即超越表象,直指本心)。他劝读者不要追问“为什么”(“何以故”),因为真正的智慧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解释的,需要自己去体会。
总结:
这首诗通过一幅罗汉渡水的画,表达了佛教“无我”“无畏”“超越形式”的思想。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解脱不是依靠外在的华丽工具或刻意的追求,而是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与自在。画中的罗汉是一个象征,提醒我们:生活的波澜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超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