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在秋天触景生情的内心独白。
开篇"满眼羁愁"四个字直接点破心境——眼前看到的全是让人发愁的羁旅景象。西风瑟瑟,诗人独自在楼阁上喝酒,这个画面既孤独又苍凉。
第三四句特别有意思:诗人说自己在短梦里回家,可醒来只看见屋顶的霜花追着大雁落下。这里用"一檠灯"的微光比喻短暂的梦境,用"万瓦霜"的寒意反衬现实残酷,梦里回家的温暖和醒来的凄凉形成强烈对比。
五六句是中年人的典型感慨:追求富贵还没到头,人却已经老了;望着远方的云山,不知归宿在何处,只能空自徘徊。这种"半辈子白忙活"的焦虑感,现代人看了肯定深有共鸣。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叫孩子准备笔墨,要把胸中翻滚的思绪写成诗。这个结尾很妙,把前面的愁绪化作创作冲动,就像闷雷终于要化作雨点落下,让整首诗在压抑中透出一股生命力。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就是它真实呈现了一个中年人在异乡秋夜里的复杂心绪——有孤独,有乡愁,有对人生的怀疑,但最终选择用写诗来宣泄。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会心一击。
李若水
李若水(1093年-1127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水德堡村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奉旨出使金国。靖康二年随宋钦宗至金营,怒斥敌酋完颜宗翰,不屈被害。后南宋追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有《李忠愍公集》。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为元城尉,调平阳府司录,济南府教授,除太学博士。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为太常博士。既而使金,迁著作佐郎。使还,擢尚书吏部侍郎兼权开封府尹。二年,从钦宗至金营,金人背约,逼钦宗易服,若水敌不屈残杀,时年三十五。